第34章 贵族少爷-《兰波家的女孩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他看着坐在福楼拜身边的阿瑟:太年轻了,个子不算高,俊秀的脸庞,他的诗歌中闪耀的灵魂的光芒,跟他脸上的羞涩微笑一点也不统一。

    左拉其实也不太明白有多“奇妙”,只知道他自己写不出来这种轻灵的文字。阿瑟没有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,没有超出常用词汇的范畴,但他的文字中带有的那种意境——像8月的热带阳光、像北极的凛冽寒风,奇妙又虚幻,热情又冷酷。

    一时间,没有人再说话。

    阿瑟先是高兴,但紧接着因为这段沉默而有些不安。他紧张的看着维塔丽。

    维塔丽朝他微笑,似乎在示意他不用着急或是紧张。

    他稍稍放松下来。

    屠格涅夫缓慢的说:“太美妙了,但可能很多人会看不懂,可能需要很多年才会有人承认你确实是一位优秀的——不,是了不起的诗人。”

    左拉惊异的看着他。

    “超前的天才总是比较艰辛,不太能容易被人承认,也不太容易被人理解。”维塔丽说。

    “你能看懂吗?”

    “不是都能看懂。但我知道,这些诗歌很好。如果阿瑟现在30岁,那不过就是另一个波德莱尔,一点儿也不稀罕;但他16岁就会写这样的诗歌,他当然是了不起的诗人。”

    阿瑟笑嘻嘻的看着维塔丽:他最喜欢听妹妹花样赞美他了。

    屠格涅夫笑了笑,“波德莱尔,确实,是有一点波德莱尔的影子,但已经完全超越他。我得说,我很喜欢。年轻人,善待你的天赋,好好利用它,别浪费。”

    “我会的,先生。”阿瑟忙说。

    “你该试着向报社或是杂志社投稿,不过,我严重怀疑那些编辑能不能完全看懂你的诗歌。”屠格涅夫又说。

    “我试过,但没什么结果。”

    “那很正常。你是一个‘外人’,你不在任何一个圈子里,”左拉说:“你得花点时间‘融入’一个圈子。”

    “我以为,我们现在是‘福楼拜’这个圈子里的。”维塔丽轻快的说。

    屠格涅夫哈哈大笑起来。

    福楼拜也笑了,“没错,你说的没错。”

    左拉也笑,“没错,没错。我不是很懂那些诗人的圈子,但我想,不论诗歌还是都差不多,你需要有一个公开发表的途径,让更多的读者认识你、认识你的作品,但是——”

    他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。

    “噢,我已经有一些想法了。”维塔丽说。

    “什么想法?”左拉问。

    她甜甜一笑,“阿瑟需要一个好的经纪人,需要一个机会,和一些钱。”

    “钱?你是说,自己印刷诗集吗?”

    “不是。不需要太多钱,这笔钱我自己就能拿出来。但可能会需要您和屠格涅夫先生的几封信。”

    屠格涅夫看了看左拉,又看了看福楼拜,“有意思。说说看。”

    *

    维塔丽在巴黎待的两周每天都很忙碌。

    根据名单写了一些信件,根据不同的收信人有针对性的写信;套着报纸上的和诗集的广告,写了几版狂吹彩虹屁的广告,要福兰画了广告上的宣传画,木版画;带着德拉埃,跑去报社谈广告价格;

    和阿瑟一起,跟着左拉去了几个文艺沙龙,把哥哥捯饬的仪表不凡又有现下巴黎时髦青年的那种满不在乎的“不差钱”范儿;

    自己写了几份类似后世“通稿”的报道,送去几家报社,其中三家刊登了她的稿件,说到福楼拜的年轻学生。

    *

    欧内斯塔德拉埃现在住在福兰原先的房间,他是到巴黎来准备考大学的。他比阿瑟大1岁,但看上去已经像是成年人了。

    德拉埃也很快就成了福兰的好友,3个年轻人常在一起玩。

    要是阿瑟没空,维塔丽总是叫上德拉埃陪她出去办事。阿瑟不是很懂她都在忙什么,短短两周也看不出来她忙碌的事情有什么效果。

    “别担心,一切尽在掌握中!”她总是一副神神秘秘的样子。

    其实说出来也不算稀奇,阿瑟需要“营销”。

    这个时代,文艺作品也是需要营销的,比如出版社会在报纸上给将要出版的和诗集打广告,而效果往往还挺不错。等到一位作家有了一部或几部卖得还不错的作品,基本就不愁将来的销量了。

    这到底不是后世网络时代写作门槛降低的年代,能坚持写十几万字乃至几十万字的作家不是太多,写作速度也不提倡“快”,而提倡“质量”,像福楼拜花了4年时间才写完《包法利夫人》。左拉算是两代作家里面写作速度比较快的,顶多也就是一年一本的节奏。作家们都相信千锤百炼得来的语句,而在其中还要有所创新,有所创造。

    后世文学理论家认为,从简奥斯汀到巴尔扎克,直到福楼拜,“现实主义”这种文体才稳定下来,福楼拜是将“现实主义”体裁完善完美的作家,尽管他本人不愿意被固定成某个流派。

    阿瑟是一个勤快的作者,几乎每天都在写作,少有间断;他很少修改自己的作品,总是一蹴而就,之后重新审视,会将其中不满意的一些作品直接焚烧,绝不留下“不完美”的作品。

    维塔丽的打算是要先推广《地狱一季》,自己印刷也好,有出版商愿意出版也好,这本诗集的目的不是“赚钱”,而是“扬名”;之后再出版一本诗集,巩固一下知名度;可能不会在短期内太有名气,但这些诗歌是他事业的基础,时间越久,越闪闪发亮;

    然后他就可以宣布封笔,不是彻底不写,而是不再写诗,转而写;最好的路径可能是像《包法利夫人》那样,引起有关部门的不满,乃至发布禁令、闹上法庭,这个知名度可以说堪比航空飞机升空,绝对一下子就能把期待值/时髦值刷满。

    阿瑟对于“我的作品可能会被政府宣布封禁”一点意见都没有,还觉得很好玩,可以有。他已经在写他的第一部  了,像很多前辈作家一样,他也选择写一本半自传体的,据说已经写了两章了,但他始终不肯给维塔丽看。

    *

    在巴黎的两周,有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来拜访。

    兰波兄妹住的公寓没有做饭的厨房,这天中午,维塔丽穿戴得当,正要跟阿瑟和德拉埃出去吃午饭,有人敲门。

    轻轻的叩门声。

    阿瑟问德拉埃:“你在等人吗?”

    德拉埃摇头,“没有。是福兰吗?”
    第(1/3)页